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民生保障 / 食品药品监管 / 正文

医疗器械消费安全提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医疗器械产品购买使用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确保能够买到安全有效、质量放心的产品,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积极学习和积累必要的安全消费常识,不断提升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为此,*足彩胜负14场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安全消费提示:

一是正确认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例如家庭经常用到的医用棉签、口罩、纱布块、体温计、血压计等都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第一、二、三类。

二是从合法渠道购买医疗器械。线下购买时,应当从依法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备案凭证的零售企业购买。线上购买时,应当从经备案,且在网络销售企业主页面显著位置展示有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产品页面展示有产品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的经营企业购买。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还应在主页面标注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编号。

三是认真核对产品信息和外观。买到产品后,要及时核对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结构及组成、预期用途是否与所需要的产品相一致;是否标明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企业、产品注册证号、备案凭证编号等,是否过期,是否未按规定温度储运;是否与企业网页标注的信息一致等。并查看包装是否有破损、污染等情况。

四是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使用有风险,操作前应仔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特别应关注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警示或提示内容,防止因误用损害身体健康。必要时应遵循医嘱正确使用。

五是要远离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当前,有部分不良商家为了扩大销售业绩,利用“体验式”、“会展式”等销售方式,通过“发放小礼品”“知名专家健康讲座”“免费体检”“患者现身说法”等方式,吸引一些盲目跟风的中老年群众,非法营销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夸大产品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隐瞒产品使用禁忌,甚至将外观专利说成技术专利,将产品包装成可以包治百病的“万能”产品,蛊惑消费者购买。应引起大家高度警惕,切勿轻信,谨防受骗。

消费者如发现相关产品资质可疑,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https://www.nmpa.gov.cn)进行查询,如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保留购销票据、产品实物、录音录像等证据,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也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热线或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https://www.12315.cn/)进行投诉举报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